“法律有刚性,但执法者的心是热的。”
近日,经开区法院执行局法官施蕴收到两份特殊的“谢礼”——申请人某建材商行经营者马先生寄来的一封表扬信,和一面印有“执行有力度,做人有温度”的锦旗。与此同时,被执行人储某也时常发来信息,报告案款归还进度以及企业的运转状况,对施法官温情理性执法表达感谢。这场“双向奔赴”的谢意,揭开了一段法与情交织的暖心故事。

案件回顾资金断裂生意伙伴对簿公堂马先生与储某是多年老乡好友,几年前储某为了扩大生产,曾向马先生经营的某建材商行赊购了一批板材原料,计划在生产销售一批订单后,资金回笼便可支付马先生的货款。然而天不遂人愿,储某的客户因违约拖欠款项,导致储某资金链断裂无力对马先生履约偿还。尽管马先生念及同乡情分,多次宽限还款时间,但自家商行也是小本经营,资金周转压力颇大。无奈之下,马先生将储某诉至法院。“我是真不想这么做,和他也是多年老友,但自己的经营也是步履维艰。” 马先生坦言,递交起诉状时内心五味杂陈。法院判决生效后,案件进入执行阶段。

破局之道活封活扣盘活企业造血能力接手案件的施蕴法官没有机械启动强制执行程序,而是来到了储某工厂实地走访调查,眼前的场景让他心头一沉:车间里堆放着未发出的货物,储某正焦急地坐在桌前打电话四处筹钱。“法官,我真不是老赖!您看这些设备,抵押能还款吗?”储某翻出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被拖欠的货款——原来,他也是另一场纠纷的“受害者”。

“一封了之对企业生存而言将是致命打击,企业不运转哪来的生产进账,这么多工人下岗失业又该何去何从?”施蕴在与储某和工人交谈后思考良久,认为若贸然查封扣押企业机器设备进行司法拍卖,需花费高额的运输及保管费用,并且涉案机器设备市场受众面也较小,通过司法拍卖极具流拍可能,如此一来既难以达到强制执行的预想效果,也无法使申请执行人尽快实现债权利益,对被执行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施蕴意识到,简单“一刀切”极有可能两败俱伤,这与“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相悖。他当即化身“调解员”,多次约谈双方共寻破题之法,一方面向储某释法明理,指导其通过法律途径追讨客户欠款;另一方面引导双方商讨分期还款方案,既然让马先生看到回款希望,也让储某保住企业翻盘的火种。经过数次磋商,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对储某的机器设备“活封活扣”,允许其生产经营,按期归还欠款,马先生暂缓申请设备拍卖。
法官寄语以人为本温情理性善意执法表扬信和锦旗的背后,是一个纠纷的圆满解决,也是法治社会“力度”与“温度”的生动诠释。“执行工作不是冷冰冰的查封扣押,而是要品味人间烟火,在法律框架下找到最大公约数,这是遵循新时代执行工作的深层逻辑。”面对小微企业纠纷,法院始终因地制宜,秉持“活封活扣”“放水养鱼”理念,致力营造和谐善意的营商环境,通过柔性执法盘活企业造血能力——毕竟,一台能转动的机器,远比一堆被拍卖的铁疙瘩更有价值。
|